返回资讯

展开

可可软件园> 手游攻略> 攻略秘籍

明日方舟苇草原型介绍 苇草背景考据分析

作者:本站作者 人气:
明日方舟

明日方舟 1.40G / 中文

点击下载

明日方舟中,苇草是游戏中干员之一,那么游戏中苇草的原型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背景和考据,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苇草:自大位陨落的红龙末裔

【专精】军事理论、诗歌、枪术、源石技艺(生命)

【战斗经验】七年

【出身地】维多利亚

【生日】10月16日

【种族】德拉克

【身高】172cm

【矿石病感染情况】

体表有源石结晶分布,参照医学检测报告,确认为感染者。(苇草 基础档案)

作为一个同时精通军事理论、枪术和诗歌的另类存在,苇草的真实身份一直被众多玩家所联想猜测:放在普通的家境状况下,需要系统接触这些方面的知识就已是难事,更不要提精益求精、融会贯通——何况普通的家庭也并不需要学习这些内容,这些内容更多是为培养军事政治领导型人才而设立;而从苇草档案中的一个似乎只是旁支内容的角度,我们可以得知一些被刻意掩盖起来的真相。

【已甄选记录】

“......接下来,请各位翻到讲义第六页。绪论已经请各位在昨天晚上预习过了。

狮子们自称同是君王,德拉克与阿斯兰各自领受了平等的机会。在这一古老的条约订立之后,他们都有资格成为维多利亚的唯一君主。德拉克象征武力与渴望,阿斯兰象征权力与秩序,无数世代里,人们相信维多利亚正是被包含这两者在内的三股力量左右。

先不谈王位继承可以引发多少腥风血雨......维多利亚自古至今也从不是个封闭友善的独立王国,这点众人皆知。阿斯兰们起源于萨尔贡、莱塔尼亚甚至是某些已遭天灾磨灭的国家,势力如日中天的德拉克们没有理由和平接纳一个与维多利亚毫无瓜葛的种族,何况是允许他们入主自己的国家。

阿斯兰与德拉克的条约不可能在平稳与神圣的环境中签立。史实中那些残酷的部分,被作为传说的序章轻描淡写地带过,而流浪歌手和吟诗人口口相传的记述可比官方资料直白得多。

但传说与历史总有相似之处。

作为现代国家的维多利亚,偏偏维系在它古老的统治传统上。早在二十多年前,德拉克的血脉就被认为是已经断绝了的,因此没有人再能够威胁到阿斯兰对维多利亚的稳固统治——

之后的事情,各位已经在上个月的第二节课中学过了。

不过,维多利亚的现状并不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我想请各位思考的是,“既然德拉克和阿斯兰的条约被刻在比顶戴王冠更显眼的地方,那么在哪怕还有一条德拉克活着的情况下,反对阿斯兰的实体力量会做些什么?”

遭分解的国家,遭同化的族裔,遭征服的文明......全都在等待一面新的旗帜。

只不过,据领导者性质的不同,这些势力最后形成的理念与实力规模会产生相当的差异。

但我依然要提醒各位——所谓历史,正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事态的变化走向,未必会完全由决策者的出身决定。

毕竟......

嗯?时间不早了......今天的讲课就到这里吧。关于下星期的课程,大家可以翻到第十四页,了解一下某位德拉克盖尔王的身世,看看他在历史中的形象和传说有多少差别,之后,我们会对其中成因进行讨论。

真理小姐?请说。

啊,当然。历史是当下种种事件的起因。至于我个人的兴趣所在......

整合运动向小部分政治实体宣告自己的存在时,多数决策者都会对感染者有意展示力量一事做出反应;而有这么少部分人,整合运动的领袖仅仅只是出现,就逼得他们不得不立刻采取行动。

加上罗德岛最近秘密接收的病人,我很期待狮子们自某个时间段开始不再抛头露面、已经绝嗣的德拉克族忽然冒出这么两条活蹦乱跳的红龙之后,维多利亚还能再被人捅出点什么篓子。

哦,如果证言属实......也许会有三条也说不定。”

——罗德岛授课录音,四十三,帝国实体史,讲师海帕提娅(苇草 档案资料四)

就这段档案录音可以得知,维多利亚有着两支执掌大权的势力,分别是德拉克和阿斯兰;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未知的第三股势力,这三股势力构成了维多利亚的权力顶层。阿斯兰是自泰拉世界其他地区迁徙而来的异乡人,在经历一系列史籍三缄其口的残酷斗争后,成为君临维多利亚的种族;德拉克则在二十年前因绝嗣而断绝统治、走向衰落。而今,维多利亚逐渐被撕裂开来,原为最高统治者的阿斯兰族开始销声匿迹,本被认为绝嗣的德拉克族却出现了几个“查无此人”的后裔——种种反常现象的出现,或许预示着维多利亚将在不久后围绕王位爆发一场难以控制的斗争。

阿斯兰的原型在维多利亚专栏中已经提及,此处仅对其起源进行简要阐释。狮子是现代猫科动物中进化最为成功的种类,其演化在第四纪达到顶峰,这一类动物曾广泛分布于非洲、欧亚、北美大陆,最后一次冰期时代甚至一度侵入南美的中南部;同时,在狮子的进化历程中也分化出了许多形态来适应各大洲所不同的气候、环境条件和猎物基础:在中更新世早期,狮子已广布于非洲大陆的东部和南部;与此同时,化石记录显示起源自非洲的狮子已开始进入欧亚大陆;到了更新世中晚期时,狮子已扩散到欧洲大陆、英伦诸岛、 亚洲中东部、西伯利亚、中国北部周口店一代和西南亚的大部分地区——这其中很多地方由于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影响,如今是看不到狮子的。

根据零星的史料记载,除开非洲大陆,狮子在欧洲东南部、中东、印度等地都有分布,古希腊时期的巴尔干半岛也还有狮子生存,一般认为欧洲本土的狮子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在公元1世纪左右灭绝;中世纪时期,欧洲人看到的狮子大多是自非洲和中亚、西亚、中东一带传来,这一块区域可以笼统的看作是游戏中“萨尔贡、莱塔尼亚甚至是某些已遭天灾磨灭的国家”的现实原型。

萨尔贡一世(Sargon I,?-约前2316)

阿卡德帝国建立者,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最早的统一者,亦被视为古代近东地区最伟大的君主之一。方舟中以其名字命名的势力对应的应为中东两伊(伊朗、伊拉克)一带

奥匈帝国示意图。奥匈帝国的领土分为内外莱塔尼亚两部分,“内莱塔尼亚”为奥地利帝国属地,“外莱塔尼亚”为匈牙利王国属地。“外莱塔尼亚”包含图中的16(匈牙利王国)、17(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 )和阜姆自由市(今克罗地亚里耶卡) ;18为1908年并入奥匈帝国的的波斯尼亚帝国直辖区,由奥匈双方共同治理;除此之外的肉色区域均为“内莱塔尼亚”。方舟游戏中莱塔尼亚的现实原型,很大概率就是原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

而德拉克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从干员苇草的特征来看,这个种族的原型和瓦伊凡很像,都可以笼统的概括为西方龙的范畴;但这两者存在很大的个体区别,本篇不会详细探讨这一问题,仅就德拉克这一种族进行讨论。

德拉克这个名字的具体起源并不能确定——并不是涉及到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而是涉及到语言词汇之间的演化过程:大家一直纠结的英文词汇Drake(这个词还有“公鸭”的意思)和古英语词汇Draca均是由古日耳曼语中的Drako演化而来——众所周知,西欧的大部分语言追根溯源都能追到日耳曼(现在的德意志人、奥地利人、瑞士人、盎格鲁-撒克逊人、荷兰人等各个分支都是日耳曼人的后裔)和拉丁(拉丁语属于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如今已被大多数研究者视为是一门死文字,仅在文献研究领域有较大的使用空间)这2门语言上;

与Drake、Draca、Drako这三个词同源的,还有古荷兰语&古弗里西语中的Draeck、荷兰语中的Draak、古高地德语中的Trahho和德语中的Drache——在这些词汇所属的语言诞生之前,更早出现的拉丁文中则有Draco这个词,因此被视为是上述语言中对应词汇的最早发源。如果单就拼写习惯和发音这两个方面来看,方舟中所谓的“德拉克”似乎更接近英语Drake的拼写和拉丁文Draco的发音。

很不巧的是,在语言学上,“Drake”这个词通常被视为是“Dragon”的古称,二者之间意思几乎完全相同,实际上并不存在差异;之所以后来出现了各种千奇百怪诸如Wyvern啊Drake之类的西方龙亚种,很多是随着文化发展和各类文艺作品的出现而逐渐扩充自造的虚拟形象——具体各亚种之间的区别并非本文细化探讨的主题,在此按下不表;更何况,在干员苇草的档案中,德拉克的后裔也被简单粗暴的称作“红龙”——这里就回归档案本身的角度,来谈谈所谓“红龙”的渊源。

首先来唠一唠常识:被称为“联合王国”(UK)的英国,总共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和其他一系列附属岛屿联合而成。而在维多利亚专栏中提到的英国国徽(英王徽)里,金狮象征英格兰、白独角兽和红狮象征苏格兰、金竖琴象征北爱尔兰,唯独没有出现象征威尔士的动物或乐器。有些读者可能会好奇:威尔士到哪去了?

其实英王徽底部绿地中的植物就包含了威尔士。四种植物玫瑰、蓟、韭葱和三叶草分别对应的就是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

这是因为威尔士在整个英国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威尔士全称威尔士公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中唯一一个被冠以“公国”后缀的政治实体,一直都是英格兰的属地(性质上等同于藩国),而非原先独立后被吞并的属国;如果我们将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和威尔士各自的旗帜拿出来看看,就会知道为何威尔士被视为一个另类的存在,也可以明白为何国徽上不存在象征威尔士的动物。

英格兰旗帜,即所谓的“圣乔治十字旗”

苏格兰旗帜,即所谓的“圣安德烈十字旗”。X状交叉来自苏格兰圣人圣安德烈殉道时的刑具——X形十字架

北爱尔兰旗帜。北爱尔兰有点特殊,不同于英格兰和苏格兰这两个独立国家,北爱尔兰是由爱尔兰分裂出来,因此没有国旗,只有旗帜

英国国旗的发展演变历程。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这三个独立国家在1800年决定组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因此国旗由这三国的旗帜共同组成。爱尔兰分裂后,北爱尔兰沿用原旗帜,南爱尔兰则改用绿白橙三色旗

威尔士旗帜。相信各位读者看到这个图案之后,心里基本上已经有数了

威尔士旗帜上的红龙,其实和一个著名传说有密切联系:传说不列颠在路特王统治时期,每年五月都有可怕的叫声传来,引发很多灾难。路特王求助于他的兄弟李瓦,李瓦告诉他这是由两条一红一白的龙打斗所造成,叫声就源自红龙的痛苦悲鸣。在李瓦的建议下,路特王在不列颠中心挖了一个巨大的深坑,灌入蜂蜜,晚上两条龙打累后来到坑内喝蜂蜜,之后陷入了熟睡(可能是蜂蜜酒而非单纯的蜂蜜)。路特王趁龙睡觉之时,派人用布料包住它们并放入石棺,埋在史诺多尼亚的Dinas Emrys。

后来,不列颠的伏提庚王(Vortigern,不列颠七国时代的凯尔特诸侯王,曾为罗马边境辅军,公元409年罗马自不列颠撤兵后而崛起)因撒克逊人违约起兵而退守威尔士,打算在Dinas Emrys筑城并收集了大批建成的原料,但一到半夜原料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当时7岁的大魔法师梅林(Merlin)就告诉了伏提庚王这两条龙的故事,国王挖开地面后,发现了那两条龙,二龙醒来后又大打出手,最后红龙击败并赶跑了白龙。梅林这时方才说出:白龙代表撒克逊,而红龙代表国王的子民;红龙击败白龙,预示着不列颠人最终将会击败撒克逊人的入侵——从此,红龙被视为威尔士的圣兽,被印在了旗帜上;

还有另一个说法,则与亚瑟王的传说有关。这回伏提庚王则成了反派,被视为是引狼入室造成撒克逊人入侵的祸首;他的侄子亚瑟王则带领不列颠人民反击,最终击退了蛮族的入侵,杀死了作恶的伏提庚——同样还是梅林做出的红龙白龙预言,白龙象征伏提庚,红龙则象征着亚瑟王(亚瑟王全名亚瑟·潘德拉贡,其外文名Arthur Pendragon中的Pendragon就有“红龙”、“巨龙”的意思);而作为亚瑟王传说重要发源地的威尔士,自然就将这位伟大君王的家族姓氏形象印在了自己的旗帜上。

此外,凯尔特人红发碧眼的独特外貌特征,也是其自诩“红龙”的原因之一。“凯尔特人”(Celts)这个拉丁语称谓,来源于公元前1世纪恺撒征伐不列颠时写的战地日记。根据恺撒记载,凯尔特人最典型的体貌特征,就是他们标志性的红头发;如今的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英格兰的康沃尔人和法国的布列塔尼人,都属于凯尔特人;在凯尔特人分布较广的苏格兰和爱尔兰地区,有8%左右的人是红发(红发基因显性呈现的条件十分苛刻,必须要双亲皆为红发,生下的孩子才有可能是红发)。作为凯尔特神话体系的重要分支,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传说虽并非凯尔特人原创,但在漫长岁月中随着文化交融和故事融合而逐渐染上了鲜明的凯尔特色彩,因此一般情况下把亚瑟王视为是凯尔特的英雄人物——简而言之,方舟内的德拉克红龙,对应的是威尔士旗帜上的红龙形象,影射了现实中的凯尔特人后裔。

红发的凯尔特人

·龙狮之争:笼罩于王位之上的血风剑影

正如此前提到的那样,狮子纹样是自欧陆传来的纹章样式,象征欧陆势力对英伦诸岛的涉足和征服。泰拉世界中德拉克和阿斯兰对维多利亚的统治,与现实中英国的被征服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不列颠群岛上的人类活动非常的早,在公元前13世纪就已经有了早期人类活动的迹象(伊比利亚人);公元前700年后,凯尔特人自欧洲大陆不断迁入英伦诸岛,与当地的伊比利亚人通婚繁衍,其后代被称为布列吞人(Britons)——一般认为,“不列颠”(Britain)这个名称就和布列吞人有关;

凯尔特人带来的不仅有铁器,还有先进的犁耕技术和“货币”这一概念;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凯尔特社会开始进一步分层化,形成了早期的部落和氏族。这一局面随着罗马人的入侵而宣告终结:公元前54年,恺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不过均被不列颠人击退;近一个世纪以后的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成功征服不列颠并将其划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罗马人对不列颠的影响持续了近400年,直到罗马帝国的势力开始衰减,罗马驻军被迫于公元409年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宣告结束,不列颠罗马时代终结;

在罗马人撤出不列颠后,居住在德国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德国南部的朱特人等日耳曼人部落发动了对不列颠的征服战争;到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这一时期史称“七国时代”。这次征服的影响更大程度体现在文化和语言方面:盎格鲁人(Angels)称不列颠为“盎格兰”(也就是“英格兰”这一名称的由来),意为“盎格鲁人的土地”;同时,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语言作为重要的词汇来源,被融入到古英语语言体系中;

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次进犯英国,导致斯堪的纳维亚语言融入古英语体系;直到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发动“诺曼征服”之前,丹麦人一直在不列颠群岛占有势力区,给不列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英国封建化进程的加速很大程度上要归在丹麦人身上;

从“七国时代”开始计算,英国一共经历了10个王朝的统治,分别为西萨克森王朝(829-1016)、诺曼底王朝(1066-1154)、金雀花王朝(1154-1399)、兰开斯特王朝(1399-1464)、约克王朝(1461-1485)、都铎王朝(1485-1603)、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汉诺威王朝(1714-1901)、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1901-1917)和温莎王朝(1917至今)。在这10个王朝之中,西萨克森王朝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所建立,诺曼底、金雀花、兰开斯特、约克均为法国安茹家族建立的王朝,后世各王朝的父母两系血统中或多或少都有英格兰、苏格兰或法国的血统——单就这个角度来看,凯尔特人似乎在罗马时代以后就一直居于被统治地位,但实际并非如此:都铎王朝的开国君主亨利七世(Henry VII,1457-1509。即著名的亨利·都铎,都铎王朝即以其姓氏命名)出生于威尔士,拥有凯尔特人血统,他的即位被视为是对当年梅林那个“红龙与白龙”预言的实现,“红龙”(凯尔特人后裔)最终取代“白龙”(盎格鲁-撒克逊人后裔)登上了英国王位;而随着威尔士出身的都铎王朝掌控了国家至高权力,红龙旗也作为都铎家族的象征而被印制在在纹章、旗帜上,出现于包括君主葬礼的各个重大场面中——这很大概率就是游戏内提到“德拉克具有统治权力”的出处;

亨利七世,都铎王朝开创者。他统治英国的24年被认为是英国君主专制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而苇草档案中还提到了一句话,“狮子们自称同是君王,德拉克与阿斯兰各自领受了平等的机会。在这一古老的条约订立之后,他们都有资格成为维多利亚的唯一君主”,并且加上了一句补充:“阿斯兰与德拉克的条约不可能在平稳与神圣的环境中签立”——单就这些方面的信息进行对照,现实中并不存在完全一致的历史事件;但“战争决定王位继承权”、对应威尔士都铎王族的德拉克族“绝嗣”、以及“条约”,这三点分别都有各自的对应现实原型。

从这三件事的对应现实事发生顺序来看,最早的是“战争与斗争决定王位归属”这一点。档案中指出,“狮子们自称同是君主,德拉克与阿斯兰各自领受了平等的机会”,表明这是一场拥有同等继承权的两个集团之间的斗争,其中一个是维多利亚本土势力,另一个则是由异邦而来的“异乡人”——非常明确地,这指向的是所谓的“英法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

反映英法百年战争的油画

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十分的复杂,涵盖了内政、经济、外交政策、国际关系等各个不同的方面,基本可以视为是英法两国数百年积怨的一次爆发;引爆这次战争的导火索有两个,分别是羊毛和王位(因此百年战争还有一个异称“羊毛战争”)。

法国境内的佛兰德和阿基坦地区因富庶而出名,自理查一世的父亲·亨利二世时期就与英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亨利二世的妻子、理查一世的母亲、阿基坦女公爵埃莉诺(Eleanor of Aquitaine,1121或1124-1204)在嫁给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后,将自己的领土阿基坦作为嫁妆一起交给了英国。

阿基坦的埃莉诺,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最传奇的女性

1328年,法国占领了这两个地区,英王爱德华三世遂下令禁止向该地出口羊毛。佛兰德尔地区为保持原料来源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国国王和佛兰德尔最高领主。这一举动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成为导致战争发生的基本原因;

就在同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原本按照继承法,应该即位的是查理四世的外甥、英王爱德华三世;但法国人死都不肯让英国佬来坐法国王位,宁可找来卡佩王朝的支裔——瓦卢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继位。这使得对法王之位垂涎已久的爱德华三世极度不满,为此大打出手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战争一触即发。到1360年,百年战争第一阶段基本宣告结束,法国被迫签订极不平等的《布勒丁尼和约》(Treaty of Brétigny), 割让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脉的全部领土,此外还需支付300万金币的补偿款;作为条件,爱德华三世放弃对法国王位的讨要,双方算是息事宁人。

爱德华三世(左)和他的儿子威尔士亲王爱德华(右),后者就是著名的“黑太子”

1364年,法国王子查理继位,即查理五世。为收复失地,查理五世挑起了与英国的战争,百年战争第二阶段开始。这一阶段法国占据上风,最后于1396年以双方缔结二十年停战协定宣告结束,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范围仅保留波尔多、巴约纳、布雷斯特、瑟堡、加莱五个海港和波尔多-巴约纳之间的部分地区;

到了1415年,法国国内开始窝里反,勃艮第、阿曼雅克两派发生激烈内斗,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更是雪上加霜;英国趁着法国忙得焦头烂额之际挑起战端,成功打击了法国势力,较大部分的法国领土沦陷。从1428年起,百年战争对法国来说已经由王位争端演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第四阶段战争以奥尔良战役为开始标志,法国民族英雄——圣女贞德以“战争总指挥”身份指挥法军反击,成功解除被英军包围209天的奥尔良城的危机。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法国反攻的开始,但贞德并未能看到法国胜利的那一天——由于封建主的出卖,贞德于1431年5月29日被处以火刑而死,死时未满20岁。贞德的死激起了法国人民的仇恨之情,大规模反攻开始兴起,英军节节败退。1558年,法军终于收回了最后一个被英国人占领的城市——加莱,英军失去了所有在欧洲大陆的据点,被迫撤回国内,百年战争就此结束。

圣女贞德

再看到档案中第二个要素“绝嗣”,其实并没有多么复杂和凶险——它的现实原型对应都铎王朝的终结;都铎王朝之所以后继无人,只因这个王朝最后的统治者是那位单身单了一辈子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英国的统一得到了保障,英国也一跃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与其统治大部分时间内国家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几乎苍白如雪的私生活。受到她那个喜怒无常的老爹亨老八亨利八世(Henry Ⅷ,1491-1547)带来的心理阴影影响,尽管有过几个柏拉图式的情人,伊丽莎白一世还是终生未婚。尽管这是为了防止联姻对英国及王室产生负面影响的合理考虑,但如此近乎无情的决定还是过于狠心——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了都铎王朝后继无人,最终因绝嗣而寿终正寝。

教廷一号戴孝子亨老八,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娶老婆和杀老婆,为了娶个老婆瞎jb搞出一堆破事,后面英国王室几乎所有的继承问题都是他带来的后果。顺带一提,亨老八被认为是最早的传动式升降电梯的创造者

在伊丽莎白一世于1603年陷入难以拭去的忧郁而即将故去之际,她将王位传给了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即詹姆斯·斯图亚特,1566-1625),以王位交接的形式巩固了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的关系,英国的大权被斯图亚特王朝所接管。不过,对于斯图亚特王朝的继承者们而言,伊丽莎白女王留下的是一个巨大的烂摊子:英西战争形势恶化、爱尔兰危机、埃塞克斯伯爵发动叛乱、农业歉收及大饥荒、地方政府及中央官僚机构腐败,乃至贫困和流民问题。那个“黄金时代”已经远去,留给斯图亚特们的只有巨大的债务和棘手的内外交困局面——但这一切都已经不关伊丽莎白一世的事了。

詹姆斯一世,斯图亚特王朝开创者,鼓吹君权神授而与议会和人民交恶,最终导致了1649年与1688年的两次革命

第三个要点“继承王位的条约”,则来源于英国在1700年制定并于次年生效的《王位继承法》;《王位继承法》的颁布,则与著名的“光荣革命”密切相关。正如中学历史教科书叙述的那样,英国国教与天主教之争、君权神授与议会授权之争导致了议会对时任国王詹姆斯二世(James II,1633-1701)的放逐,并在之后迎詹姆士二世之女玛丽和女婿威廉(荷兰奥兰治执政,即后来的威廉三世)归国执政——但继承王位的前提是承认《权利法案》这一文件;

威廉三世在此后的1700年签署了进一步限制王权的《王位继承法》。法案规定,威廉死后由詹姆士二世的幼女安娜继承王位,安娜(无嗣)之后则可以由信奉新教的詹姆士一世女儿的后裔——汉诺威选帝侯继承,通过这一七拐八弯的做法彻底排除了信奉天主教的国王复位的可能性。该法案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确认了此后英国王室的王位继承规则:王位应该、且只能传给汉诺威选帝侯夫人索菲亚(Electress Sophia of Hanover)的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且继承者不得是天主教徒、亦不得嫁娶一名天主教徒。

亨老八出来跪着

詹姆斯二世,大概是除了被剁了脑袋的查理一世以外最丢人的英国国王

威廉三世,他在位期间联合当时最强的两个海洋国家——英国与荷兰,维护英国海外势力;同时对宪政的发展功不可没

·影武者:夕风掠落叶,无名凋朝前

自己是个影子这件事,我不排斥。只有影子才能在这里,隐姓埋名……但是,但是,要是和我有相同面容的人找到了你,不要和她战斗!你会死的,我不想,不想你死……(苇草 信赖提升后交谈3)

姐姐……(苇草 作战语音4)

苇草在语音中提到自己是个“影子”一事,并提及还有一个与自己有着相同面容的存在。就这一点来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与英国分列亚欧大陆两端的另一个岛国——日本的一项军制,“影武者”(かげむしゃ/kagemusha)。

所谓“影”,是与“光”相对的存在,是事物在光照下产生的与本身并无二致的一个模糊的“像”;而“影武者”这一军事名词,就与这一概念密切相关。日语词典中对“影武者”的解释为“大将などの身替り”(大将的替身),实际上已经表明了这一类人士的职能——作为大将、指挥官等重要人物的替身,迷惑敌军和暗杀者,并在必要时挺身而出,凭借与主公相似的各项特征换取主公的存活——代价自然很惨烈,往往是影武者自身的性命。

改编自隆庆一郎同名小说、由原哲夫作画的《影武者德川家康》,讲述的就是一名影武者的故事:正主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被岛左近的忍者刺杀,临死前拜托影武者以“德川家康”这一身份活下去,维护天下太平

日语中有一句俗语,叫做“元の木阿弥”,就来源于“影武者”这一战国时期特有的军事现象:战国时代的大和国(今奈良县)大名筒井顺昭(1523-1550)患上重病,即将不久于人世。担忧继承人顺庆尚且年幼的筒井顺昭忧虑筒井家会在自己死后被人称“天下第一大恶党”的松永久秀所吞并,便心生一计,在奈良找来一个与自己音容极为相似的盲目僧人木阿弥(亦称“默阿弥”/黙阿弥)作为自己的替身(影武者),一年内秘不发丧,由木阿弥居于外馆,一切行事与顺昭在时并无二致。

顺昭死后,家臣忠实履行其遗嘱,一年内封锁顺昭去世这个消息,外人无一人起疑心;顺昭一周年忌日前,家臣才正式公布了顺昭病逝的噩耗。于此,木阿弥的影武者生涯宣告结束,一度享尽荣华富贵的他又回来了奈良,继续做一名僧侣——一切都回到了原点。“元の木阿弥”一词,就有着“事物恢复到原状;前功尽弃、复归寻常”的意思。

筒井顺昭

不过说到底,影武者一般是在战场上活跃:为确保主君安危,在必要时代替主君冲阵或殿后吸引敌人注意力,从而为正主争取时间;而影武者战术运用的最多的,当属出身甲州(甲斐国,今山梨县)的武田氏和曾为武田氏家臣的真田氏:1615年的大坂夏之阵中,被誉为“战国最后名将”的真田幸村(真田信繁)率领3500人的真田赤备队(身着赤红色具足的骑兵队)直冲德川家康本阵。为了确保主将信繁能成功讨取德川家康,真田家臣、“真田十勇士”的成员穴山小助和望月六郎担任了信繁的影武者,随信繁一同冲入敌阵——三个穿着同样盔甲、同样装束的猛将同时冲杀,无论在视觉还是心理上都能带来极强的震撼。不过最终,时代还是没能眷顾做最后一搏的真田信繁,家康得以存活,而真田信繁和两名影武者则英勇战死,留下了“真田日本第一兵”的美誉。

真田信繁。其在大坂夏之阵中最后一搏的冲锋被后世人所铭记,他也与源义经、楠木正成一同被誉为“日本三大末代悲剧英雄”。根据《萨藩旧记杂录》记载,萨摩藩第一代藩主岛津忠恒在听闻真田信繁的英勇事迹后,感叹“真田乃日本第一之强兵,自古未有与之匹敌者,半分败北,实乃憾事”

著名插画师正子公也笔下的真田信繁形象

而在苇草的语音中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那个与她有着同样面容的正体,其实是她的姐姐。结合同胞姐妹、影武者这些设定,不难发现指向的是战国时期著名大名、被誉为“甲斐之虎”的武田信玄及其兄弟。

我很期待狮子们自某个时间段开始不再抛头露面、已经绝嗣的德拉克族忽然冒出这么两条活蹦乱跳的红龙之后,维多利亚还能再被人捅出点什么篓子。

哦,如果证言属实......也许会有三条也说不定。(苇草 档案资料四)

在后世的传说中,武田家有着被称为“武田二十四将”的精锐家臣团。这24位优秀的家臣随侍武田信玄左右,为其宣扬“王道”付出汗马功劳;苇草档案中提到“三条红龙”,或许意味着包括苇草在内共有三名长相一致的存在,也即是说有两名“影武者”存在——这一点在“武田二十四将”中也有对应,二十四将之首的武田信繁、以及武田信廉,就既是信玄的同胞兄弟,又是信玄的替身、必要时以生命来护卫信玄的“影武者”。

武田二十四将

武田信繁(1525-1561)为甲斐国大名武田信虎次子,武田晴信(武田信玄)之弟。起初,父亲信虎偏爱次子信繁,甚至一度打算废黜长子晴信、立次子信繁为武田家继承人;但信繁一直坚定不移的支持兄长,在兄长将倒行逆施的父亲放逐后依旧全力支持哥哥。信玄执掌武田家的前期大小战役,信繁都参与其中,以其极高的军事才能被视为是位居武田家第二把交椅的存在;而武田信玄对这个弟弟也十分信任,甚至还曾让信繁用自己的身份担任大将指挥作战。

武田左马助信繁,亦称武田典厩信繁,为“武田二十四将”之首

1561爆发的第四次川中岛合战中,由于武田家军师山本勘助提出的“啄木鸟战术”被“军神”上杉谦信所识破,武田信玄率领的本队被迫在八幡原与谦信主力部队发生正面冲突。在人数占劣势的情况下下,武田军节节败退,信繁当机立断,遣使者通知兄长信玄后便冲入敌阵,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号以吸引敌人注意力、为信玄拖延时间,最后寡不敌众壮烈战死,得年37岁。信繁虽死,但其影响常在:其向兄长信玄提出的诸多建议,被纳入《信玄家训》之中,成为甲州军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的德川家康也吸收了大量武田家的经验,使得武田氏的影响持续到江户时代;原属武田家的真田昌幸感于武田信繁的勇武和忠义,给自己的次子同样命名为“信繁”——也即是后世闻名的真田信繁(真田幸村);

武田信廉(1532-1582),武田信虎三子,武田信玄之弟。其官拜刑部少辅,出家后号称武田逍遥轩、逍遥轩信廉,是武田二十四将成员。

1561年的第四次川中岛会战中,信廉的兄长武田信繁战死,之后信廉成为亲属笔头,担任后方守备和营部守护。据《甲阳军鉴》记载,信廉也担任信玄的影武者,元龟4年(1573年)信玄在上洛途中病逝于信浓驹场,为不动摇军心而密不发葬,由面貌和信玄相似的信廉担任信玄替身——电影大师黑泽明的巨作《影子武士》中,武田信玄的影武者就是武田信廉;

《影子武士》剧照

在信玄之子、信廉侄子武田胜赖继承武田氏以后,信廉被视为武田一族的重要人物。胜赖将武田十分重要的深志城和高远城托付给了信廉。但在1582年,信廉遭到织田信长长子·织田信忠所率织田军的侵略,匆忙弃城逃跑,最后被织田军抓到,立刻处以斩首执行,享年51岁。根据史书记载,信廉在胜赖即位后倚老卖老,仗着自己武田老臣、信玄影武者的身份,多处掣肘胜赖,最后更是辜负了当主胜赖的信任,弃城逃跑,可谓是死有余辜。

·海帕提娅:正确的知识,错误的时代

干员苇草档案中那一大段涉及其出身的录音,来自一个卫星角色——讲师海帕提娅。这个角色的名字来源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世界上第一位女数学家,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希帕提娅(Hypatia,约370-415,亦被译为“海帕提娅”、“海巴夏”、“希帕蒂亚”或“希帕蒂娅”)。

据说是希帕提娅画像的素描作品

公元370年,希帕提娅诞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席昂(Theon)是当时有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著名的亚历山大博物院任教并从事研究。从小受到耳濡目染的希帕提娅对数学充满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她的亲爹也很乐意培养这个女儿学习数学。大概在十岁左右,希帕提娅已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算术和几何知识,甚至知道如何利用金字塔的影长去测量其高度。

待到希帕提娅17岁时,她参加了亚历山大城中一次关于芝诺悖论的辩论。在辩论中,希帕提娅一针见血地指出芝诺悖论本质上的错误,从而使得她名声大震;在20岁以前,她几乎读完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数学家的名著,并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于公元390年前往希腊雅典进修数学、历史和哲学。她是如此热爱知识与真理,以至于无数钦慕其美貌与智慧的追求者想起倾诉爱意时,她说出了那句铭记于后世的名言:“我只嫁给一个人,他的名字叫真理。”

等到希帕提娅于约公元395年回到故乡时,她已经是一位相当成熟的数学家和哲学家了。之后,希帕蒂娅同父亲一起搜集了能找到的各种版本的《几何原本》,通过认真修订、润色、加工及大量评注而创造出更适合读者阅读的全新版本——当今各种文字的《几何原本》译本,就起源于希帕提娅编著的这个版本。

然而公元412年,来自耶路撒冷的西瑞尔当上了亚历山大的大主教——此人是一个极端狂热的基督徒,在整个亚历山大城推行所谓反对“异教”和“邪说”的计划——新柏拉图主义也被囊括在“邪说”之列。这对崇尚思想自由和科学文明思想的希帕提娅而言是极其可笑而且不公的,为此她拒绝放弃自己的哲学主张,坚持宣传科学,提倡思想自由,用伶牙俐齿将那些狂信徒驳斥的憋不出半个字。但这种反抗行为最终引火上身,导致了这位天才女数学家的悲剧;狂信徒们完全没有想过说服这位数学家和哲学家,而是打算以暴恐手段从肉体上毁灭掉她。

公元415年3月的某天,希帕提娅在其前往博物院讲学的路上,于凯撒瑞姆教堂被西瑞尔指示的一伙暴徒所袭击。暴徒们剥离她身上的衣服,用锐利的蚌壳割她的皮肉,对她施以凌迟的酷刑;之后又砍去她的手脚,将她的残肢投入到火中以毁尸灭迹——一代伟大的女数学家就这样被愚昧的狂热信仰所摧毁了。她的惨死象征着希腊传统数学体系的彻底断绝,在她之后再也没有专门系统化整理汇总希腊数学成就的人出现;曾经璀璨的希腊数学,就这样在愚信者们的号叫下走向了沉默。

反映希帕提娅最后悲惨结局的插画作品

维多利亚是一个建立在古老传统之上的现代国家,这一点在其传统的王权继承上就可见一斑。阿斯兰和德拉克作为权力斗争的焦点,一直明里暗里进行着博弈。20年前的局面,如今似乎有反转的趋势;到头来,掌控王位的某一族还是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迎来不可避免的衰弱,从而促成另一族的崛起。

到头来,在调和平衡的循环里,阿斯兰和德拉克们又得到了什么呢?一时的权势、转瞬即逝的荣光,还是如同镜花水月一般的号令众生的控制欲的释放?为了王位而将一族的血裔作为死棋恣意使用,这一行为早已违背了最初那种单纯的荣光,而开始变得扭曲;一代代好不容易存活下来的血裔,就如同日出之际的朝露一般,在炽热的权力斗争中转瞬即逝、消失的无影无踪。

反映到具体的个体之上,群体的争权夺利往往会导致个体的悲剧——苇草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为了德拉克的崛起,只能沦为影武者,成为隐匿于暗地里的阴霾,荣光尽归主君,而留给影武者的最终只有死亡的末路。苇草是不幸的,她作为一个“影子”,其最后的结局早就已经被拟定妥当,如同一个线性程序,最后一步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但同时她又是幸运的,罗德岛带来的变数让她发生了些许转变——“我不想你死”,或许博士是在她此前人生中从未经历过的那一份温柔,她从未如此迫切的希望守护这份人生仅此一次的温柔——哪怕仅此一次,一次即是一瞬,至少在自身都燃烧殆尽之前,影中人希望能够将这个特别的存在护卫周全。

不同于以往纯粹的为了所谓的部族荣耀,抛开所谓的“影子”和面容相同的诅咒,这一次仅仅是为了那一个人而挥舞手中的长枪。

火花的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即是燃烧殆尽之际。

一次一瞬,一瞬一生。

我如朝露降人间,今作珠痕逝草前。难波巍峨实梦幻,醒时万事付灰烟。

露と落ち 露と消へ(え)にし 我が身かな 浪速のことは 梦の又梦

顺带一提,苇草的语音中多次提到“闷烧”、“灰烬”、“易燃”、“烧尽荒野”,看来她多半对烧荒得心应手。

“山上一缕烟,拘留十五天”、“山上一把火,所长爱上我”,教训不可忘啊……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